主页 > 全部资讯 > 游戏新闻 > 万恶的资本家怎么这么坏,竟然让我剥削我自己?

万恶的资本家怎么这么坏,竟然让我剥削我自己?

时间:2025-02-23 08:47:05 来源:网络 作者:奥特曼爱上小怪兽


点击查看往期内容>>>

世上的打工人大抵都有过同一个幻想:“要是有人能替我上班,还让我数钱就好了”。

无论在床上还是在医院精神科,这事儿多少都有点白日做梦。毕竟在“滴滴代班”被发明前,应该不太能够有傻x愿意做这种大无私的好事。

而就在三年前,一部软科幻美剧算是帮大家圆了梦了,只是他们找来的这个傻X有点特殊……

就是你自己。

上个月,美剧《人生切割术》的第二季正式上线,这部由Apple+出品,首季在豆瓣便有14W人评出9.1的高分美剧(IMDB8.7分),正在热播的续集也凭借着出色的质量,又一次拿下9.0的高分,成为2025开年的首部高分剧集。

而能获得如此多的认可,剧集没有IP影响,也无知名卡司带动,全靠剧集的剧作内容,以及对资本剥削直击灵魂的讽刺与抗争而观众欲罢不能。

以至有网友如此评价。

如今第二季如火如荼地播出,我们也想在此简单跟您聊聊它。

在剧集的设定中,一家名为“卢蒙”的科技公司拥有一项技术手段,能以公司为分界点,将员工的记忆分割为内部记忆(innie)与外部记忆(outie),两段记忆相互独立,共用一具身体,互不干涉影响。

简单来讲,就是当你迈进公司电梯的那一刻,便会有类似另一人格的innie接管你的身体,帮助你完成工作。而作为拥有主权的outie,你将对公司内的任何事毫无记忆,并能凭借因此获得的高报酬,在外面该吃吃该玩玩。

事实上,有关记忆切割的概念在其他影视剧中并不少见。但《人生切割术》的独到之处在于,它切合打工人的幻想,将这一软科幻融进职场,在用优秀的剧作设计抛设谜团的同时,还能以一种深邃又严肃的视角去探讨资本剥削与个人意志的关系。


《记忆碎片》

在剧情中,outie较之innie坐享其成、大权在握,他们更像是古代的奴隶主,稍有不同的是,他们奴役的并非奴隶而是自己。

【女主角赫利在初入公司后异常抗拒,甚至为了离职而不惜上吊自杀。当她将自己在公司的压迫通过录像传达给公司外的自己时,却遭到了公司外outie的拒绝与威胁】

而人之所以为人,不是牲口,就在于哪怕那些被强卖进公司innie在认知上像一张空白的纸,却依然能够在压迫与剥削中,奋起反抗。

《人生切割术》的一大看点也正是在此,内外记忆一体两面,两者在身份与性格上有着截然的差距。有人在公司内是反抗精神的代表,在公司外却是“卢蒙”公司执行邪恶计划的高层;有人在公司内是业绩斐然的卷王,在公司外却只是一事无成的Loser。

这种天然的矛盾纠葛着角色间的命运,也让剧情在推进时充满更多的联动与反转,加之张弛有度的情节节奏,看得人既揪心又困惑,还有点小兴奋。

【譬如男女主在公司内相恋暧昧,却在偶然下得知公司内的心理治疗师是男主的老婆,多少有点妻前目犯了;又或者女主遭外部记忆顶号(伪装),她还装成女主跟男主滚了床单。】

粗放地看起来,各部门间的工作毫无关联与协作,甚至有些难以看出实际意义。而这种离经的荒诞感,也恰是《人生切割术》所想要传达的一内涵——“现代牢笼”(这点我们后面做解释)。


卢蒙公司的外部,俯视图像是大脑的横截面

在卢蒙公司内,他们推崇痴迷崇拜公司创始人,会无时无刻地用创始人故事与语录为你洗脑;在你犯错时,会让你无限次得重读“道歉声明”,直到被监测出是真心实意才能停止;当你工作做出成绩后,会给一些不痛不痒的奖励给予鼓励。

这些在现实中皆有映射的内容,在夸大与解构后成为了萦绕在剧集中的“恐怖元素”,那些冰冷而刻板的规则与教条,好似能够激起打工人们得PTSD,令人看了有些脊背生寒。

当以上的一切都融会捏合在一起后,浑然天成的《人生切割术》流露出的是一股深邃且冷酷的气质,它似乎原本就没打算仅仅为你讲述一个精彩诡谲的故事,而更像是令你在深入一番资本剥削的未来绘景后,再度向你询问:

“倘若你有机会进行记忆分离手术,以换取优渥的生活,你还愿意吗?”

美国哲学家赫伯特·马尔库塞在其作品《单向度的人》中曾表示:“技术的异化,使其不再是单纯的工具,而是成为了一种控制社会、规训个体的力量”。技术的发展虽带来了物质上的便利,却在无形中束缚了人的精神与思想,而当人被迫以一种工具或物的形式存在时,那便是奴役状态的纯粹形式。

《人生切割术》内核的恐怖之处便在于此。资本已不屑于亲手剥削你,为了利益、为了逃避、为了一切生活所带来的诱因,你会选择进行自我阉割,奴役自己,然后剥削自己。

以剧集的世界观看,卢蒙似乎也只是件普通工作,牺牲一定的工作时间,换取对应的报酬,其不仅不会在意你的外部学历及能力,甚至都不需要你经历任何痛苦。这场看似稳赚的买卖,却在你选择“售卖”自己时,将自己已“物化”,售卖掉的也不再是时间,而是自由。

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奴隶制形式,并非出现在千年前的奴隶制社会,而是出现在某条我们正在奔赴的科技时间线,出现在现代社会高大的写字楼里,也出现在逼仄而枯燥的工作格子间。

他们无需再挥动手中的鞭子,而是仅用森严且冰冷的规则与制度,便能靠一种精神内制力,将被剥削者束缚在岗位上。

【“现代社会对人的规训和惩罚已经脱离了暴力形式,而是以一种看似温和却又无孔不入的方式监视和督促着每个人,最终形成每个人自我督促的效果”——米歇尔·福柯】

当体制高度强调效率和可计算性;当为提升组织的效率和稳定性,实行非人格化管理;当个人的自由和创造性被牢牢束缚。

这便是“现代的牢笼”。

【剧集中的新主管以开明自由的方式管理员工,却受到了董事会的压力,为了追求效率,他也不得不选择用更为严苛的规则与态度去管束主角团队】

《人生切割术》便是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内核,在用剧作精良、悬疑跌宕的故事情节抓人眼球之余,依然能够以渗入剧集细节的表象与隐喻,去探讨有关资本、科技、生活与工作间的复杂关系。

只是有些搞笑的是,主创团队万万都没想到的是,他们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情节与暗喻,较于当下大多数的职场来说,还是保守了。

早在《人生切割术》之前,已是知名演员兼导演的本·斯蒂勒就曾自导自演过一部《白日梦想家》,电影讲述了一位被生活窘困的打工人,放下执念,追寻远方和梦想的故事。

多年以后,本·斯蒂勒用《人生切割术》再次审视这一问题,尽管他已相当严肃和认真,但与现实相比,似乎还是有点白日梦了。

受多方面的影响,多国各行各业都经历了裁员。为了能在风雨中立足,面对激烈的竞争,对于绝大多数打工人而言,似乎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一个“卷”字,而内耗内卷所带来一大恶果,便是许多人通常要牺牲休息时间来加班。

从某种程度上讲,一些岗位的剥削程度甚至比“记忆分离术”更甚,不仅不加班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,甚至随着工作与生活时间的边界模糊化,下班时间能不做工作、不接电话,乃至不回消息都成了一种奢望。


弹性工作时间往往也是忽悠人的

这种有些病态的工作关系,让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有所本末倒置,虽并不至于达成“现代的牢笼”的程度,但那种身心所带来的疲惫不堪,还是为这部科幻悬疑恐怖片,蒙上了一层特别的滤镜。

“有时候我们所经历的生活,真是比恐怖片还恐怖呀”。

免责声明:本篇文章内容及配图来自互联网,供学习和分享使用,不代表本站的观点,内容和图片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QQ:651885822。